與傳統思維相比,《零死亡願景》相信道路死亡完全可以避免。設計道路時,必須把人類缺陷考量進來,因為即使我們發展出最完善的駕駛訓練,人類仍然會犯錯。《交通零死亡願景》也避免將所有責任放在駕駛人身上,而是以系統性方法分析及規劃整體道路,預防致死且嚴重的撞擊。《零死亡願景》深信生命無價——為了交通效率和便利而損失任何一條人命,在道德上是無法接受的。我們也發現拯救生命一點都不昂貴!讓生命白白在道路上逝去的成本遠遠高於打造人本交通環境的成本!

交通事故是龐大的社會成本

交通改革有價,但生命無價。而台灣失能失控的道路亂象所造成的極高事故率,已經讓我們付出極大的成本了,不僅僅是健保醫療資源、醫護人力、警政消防、司法資源的負擔,我們更以人身安全與每年成千上萬的寶貴生命在付出代價。

根據統計,2022年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社會總成本是6380億4666萬新台幣,約佔全年實質GDP的3%;2022年交通事故的健保給付也創下新高,支出66.51億元。

無論是拯救生命的人道考量,還是經濟上的功利考量,我們都有刻不容緩的交通改革需求!

行人好,所有人都會好!

行人零死亡願景始於行人安全,但我們要的不僅僅是「不要死」而已,更需要「好好走路、好好生活」。有基本安全移動可能,才有健全的社會生活。

人本交通不會造成人車對立,而是引領我們走向共享共融的唯一一條路。

 設計,才是零死亡願景的核心

零死亡願景的終極目標是世界上沒有人會因為使用道路而重殘或死亡。歐盟的目標是在2050年達到交通零死亡,而聯合國也將交通事故列為人類危機,希望能在2030年將全世界道路死亡人數減半。

▐ 道路傷亡是人類的自相殘殺

為什麼?因為人殺人是不道德的!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個人隨便拿著刀子在路上亂揮傷人,為什麼我們要接受一大堆人隨便開車,在我們的居住地每年殺死3000人,傷害五十萬人?

▐ 零死亡願景作為一種方法論

零死亡願景並非只是一個祝願式口號的呼喊,自1997年瑞典推行零死亡願景以來,已經發展出一套方法和原則,讓世界各地的城市可以借鏡,許多城市在投入道路零死亡願景的改造後,都成功逐年降低死傷。

這些方法的核心,就是將道路設計成「即使發生碰撞,也不會有人造成嚴重傷害。」

已經有研究顯示,在速限30公里的情況下,人被車撞的死亡率是10%;時速40公里,死亡率是32%;50公里,死亡率會竄升到80%;而人被時速60公里的車撞到時,幾乎是必死無疑。(參考圖片放留言)

▐ 江湖一點訣:速限30原則

這樣不就很簡單了嗎?我們只要在人跟車子可能發生碰撞的地方,把速限訂在30公里以下就好了阿!(這就是零死亡願景的江湖一點訣)

想要讓車子不會在那些區域開超過時速30公里,台灣這樣做:
*立一個速限30的告示牌
*在地上塗油漆寫一個大大的30
*再插一些測速照相機
(有下載app的駕駛才知道哪裡要踩煞車)
*請部長拍一些宣導影片

但是這些遵循零死亡願景策略的國家,他們很早就發現上面的方法完全沒用,唯一確保車子在該區不會超過時速30公里的方法就是:讓車道窄到你最高只能開到30km/h!

▐ 不用車,你我就是行人!
這一開始只是在市區內的一些學區、高齡者社區的「交通寧靜區」(Traffic Calming Zone)實施,後來也慢慢擴大限速 30km/h 的範圍,讓整個市區都變成「交通寧靜區」,不只小孩老人都安全,所有人都能在市區安全放鬆舒服的行走。

車道縮減後,多出來的空間他們就拿來做完善的自行車到跟行人空間,把長久以來被車子霸佔的道路,一寸一寸還給行人。

很多人說,「下了車,你我都是行人」,但零死亡願景想要挑戰的是,每個人都需要擁車的假設,他想說的其實就是「不用車,你我就是行人!」

這只是零死亡願景的上半部,很多人會疑惑,車道變窄、車速變慢後,難道不會塞車嗎?如果我要在城市裡面快速移動,總不能在車子裡龜速前進吧?就算有完整的人行道,也不可能叫我每天從中正區走到內湖上班吧!

其他國家、其他城市也有想過這些問題,你有的疑惑,以及限速30對於車輛的不便,他們都有想過,也都有了解決辦法;而且這些方法沒有造成人車對立,還讓都市裡的每個人都更安全、更開心、更快樂。

如果你是瑞典的交通部長,你會怎麼做呢?